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3月16日,在东华大学锦绣会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90后”思政课教师刘盼红带来了一堂“热气腾腾”的思政公开课,把最新的国际大事搬到课堂,帮助学生们在鲜活的现实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伴随课堂展示,当天,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松江区)、重点试验高校(东华大学)携手启动松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展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4周年以来,上海正通过探索实践,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逐步打造“新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中国系列课程”课程群体系。目前,“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已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
立体建构课程群
立足教学主阵地,把牢课堂主渠道,上海高校瞄准“大思政课”建设集中发力,系统推进课程群建设。
3月14日下午,上海高校“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行动展示活动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介绍,上海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去年,上海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海首批建设的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部进入A类行列。
复旦大学建成全国首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在教育部课建设推进会上,面向全国2000余家高校交流课程建设经验。复旦大学李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党委书记郭庆松领衔主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入选上海思政课“金课”。
一校一特色。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不断升级“中国系列”课程。“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已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开设成熟课程100余门,每校至少开设一门。东华大学“锦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上海体育大学“国乒荣耀”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力推名师和“金课”
在上海海事大学,陈宇里教授团队的《中国航海史》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红课”。特别是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现场直播的教学船授课,浏览量超千万。授课团队中,不仅有8名校内教师,还有5名船长和轮机长,包括中国航运界十大杰出女性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以及驾驶“雪龙”号参加国家极地科考活动的实践者。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记者了解到,2022年上海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行动中,围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新媒体应用、实践教学等主题,设立十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同时,选树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揭牌新一轮25个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评选10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39个案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精彩案例。
既发挥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作用,也关注初涉教坛的“青椒”新秀,2019年以来,上海先后举办3届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营造尊重三尺讲台、钻研教学艺术、投身课堂改革的良好氛围。上海还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师培养“孵化器”“蓄水池”,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目前,在复旦大学李冉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工作室3个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下,上海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形成雁群效应。名师工作室覆盖本科专科,公办民办各类型高校,在不同层次学校思政课教师群体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更多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创造平台。
下一篇:热心人 暖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