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卫生协会
编辑出版:中国农村卫生杂志社
创刊时间:2008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月 刊
邮发代号:80-907
每册定价:15.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投稿邮箱:zgncwstgyx@163.com
社  址:北京市东城区领行国际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注重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1日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笔者认为,这表明我们十分重视市场信心的提振问题。可以说,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的一个“突破口”。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预期转弱会引起需求收缩,可能放大供给冲击,也会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改善预期、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强大的市场信心是经济活跃的前提。没有强大的市场信心,就没有强大的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提振市场信心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内在要求。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我们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抓住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点。首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最根本的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经济基本面信息是影响市场信心的主要因素。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必须集中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面临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激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棋局的关键一招,是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做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大文章。就国内循环而言,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丰富扩大内需的方式和渠道。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不断健全国内市场运行机制,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从国际循环来看,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关键技术、设备、资源等产品进口。进一步增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力度,促进外资存量稳定、增量扩大,推动外贸规模保持平稳、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拓展国际经济循环“朋友圈”,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要将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要切实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更加坚决、明确,释放出正本清源、增强信心的强大正能量,这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非常关键,有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要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夯实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制度和法律基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做好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工作。

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助于进一步破除束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信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在重大战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制度性开放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双碳”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要增强宏观政策的时效性、精准性。市场信心能否提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能否从出台的宏观政策中感受到国家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增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增强全局观,做好拟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将加力提效、精准有力、发展和安全并举、聚焦自立自强、兜牢民生底线,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的根本着力点。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重点领域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创新宏观政策操作工具,完善宏观政策实施方式,把实施好宏观政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结合起来,提高宏观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笔者认为,我们应重视预期管理体系构建,找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发力点。社会心理预期管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好预期管理的作用,对于引导市场预期向好、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快建立常态化的经济舆论引导机制以掌握经济舆论的主导权,明晰预期管理主体的权责并加强主体间协调,优化公众预期的统计和监测制度,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沟通策略,改进宏观经济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与公众沟通的方式方法,加强社会心理预期管理理论研究,进而构建健全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体系。

在构建健全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强化发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前瞻性指引的作用。前瞻性指引是宏观经济部门公布宏观经济状况预测和判断、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立场和政策路径等前瞻性信息以引导公众预期的政策行为。作为管理预期的工具,在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前瞻性指引更有助于澄清宏观经济政策意图。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媒体等协同发挥作用,通过向市场主体发放问卷调查、提升市场主体宏观经济知识素养、强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沟通与对话等措施,减少信息不对称,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主体信心的变化, 帮助市场主体正确理解前瞻性指引信息,引导市场主体形成相对客观的预期。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南小街领行国际1-2-1702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